![]() |
| 网站首页 | 新闻中心 | 学校频道 | 培训信息 | 农民天地 | 图书支馆 | 沙地文化 | 沙地课堂 | 资源下载 | 图片资源 | 访客留言 | 校校通 | |
![]() |
![]() |
您现在的位置: 萧山区新湾社区教育中心 >> 沙地课堂 >> 《我与沙地》学习中心 >> 正文 | 今天是: |
《我与沙地》第五单元 | |||
作者:admin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1093 更新时间:2011-03-19 |
|
||
第五单元 当代沙地人的风采 【本章导航】 为什么千余来来沙地人民能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?为什么钱塘大地英才辈出,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沙地拥有独具特色、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传统,沙地人民具有博大精深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。 在“潮来水汪汪,潮退白茫茫“的不毛之地――钱塘江边的滩涂上,靠着锄头簸箕,肩挑手挖,围垦造田,住的是自搭的草棚、睡的是泥地,吃的是咸菜萝卜干、喝的咸水,起早摸黑,开河筑堤,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――仅仅有的就是那一双手以及那一腔的激情:建设家乡的高昂激情! 第一课 吃苦耐劳 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品质,他们也只有吃苦耐劳才能生存和发展。所以,沙地人以 “特能吃苦”著称于邻近地区。先从沙地人吃和穿的方面看,以前的沙地因不能种水稻,吃的主食是大麦粞饭萝卜粥,“下饭”(菜肴)是霉苋菜梗或盐白菜和老干菜加萝卜干。喝的是既涩又苦的咸碱水,在夏秋季节地上农活忙的时候,沙地人就用大“癞狮壶”(一种很大的陶制器皿)装着咸碱水冲泡的茶水,拎到地头(有的用铁耙柄撅到地头),以解因出汗过多所带来的口渴。沙地人穿的也是用自家纺织的土布做成的衣衫,其颜色大都是玄色或本色,穿的大多是蒲鞋和草鞋,很少有布鞋,一般情况下都是打赤脚的,即使是霜雪天气也是如此。 再从沙地人的 “做生活”来看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品质。早先,沙地人在江边的白地晒盐,被称为盐民,俗称 “晒盐佬”或 “盐黑子”。在烈日炎炎的盛夏,他们就在老盐碱地上刮起一层含盐量很高的 “白泥”,然后将它挑到在地面下设有盛盐卤的木桶附近堆起 “泥蓬”,用 “卤杆子”将卤水滴入卤桶内,然后再将卤挑到木板上晒盐。挑白泥的畚箕特别大,一担就有二百来斤重,且是盐民独自盛装挑运,俗称 “打背钩”。这样一天要挑好几百担,因为天气特别热又无树蓬遮阴,挑泥者个个是汗流夹背。他们堪称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典范。 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还可以在围垦文化中进一步感受。萧山围垦是沙地形成过程中的 一个壮举,闻名国内外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称为“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”。从1965年开始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江涂围垦,共投入劳力6209万余工,其中在1986年的5.2万亩围垦工程中就出动民工15万人,历次参加围垦的大军中沙地人占了多数,是围垦的主力军。围垦向江涂要地52万亩,缓解了沙地乃至萧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,拓展了制约沙地乃至萧山经济发展的瓶颈,扩大了沙地经济的发展空间,给萧山经济带来了繁荣,与此同时还孕育出艰苦奋斗、百折不挠、崇尚科学、求实创新、万众一心、团结协作的“围垦精神”。“围垦精神”中的“艰苦奋斗、百折不挠”就是沙地文化里“吃苦耐劳”特征的体现。 要在“天排云阵千雷震,地卷银山万马腾”的钱塘江涌潮下筑堤围地,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,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。在茫茫江畔围涂,许多人带着挖土盛泥的铁耙,挑泥的泥钩扁担和畚箕,从内地走40-50里去江涂,为了在荒无人烟的海塘荒滩安营扎寨,沙地的老百姓就地取材,割芦苇,割野草,搓草绳,搭芦棚一种称“环洞舍”或“地滚龙”。这种简陋的饿芦棚又低又矮,潮气袭人,棚内铺上芦苇,就成了睡铺。一个芦棚内通常需挤20多人,每人仅有“一席之地”,一到夏天,蝇蚊四处飞,螃蜞满地爬 。 第二课 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方言称为”做人家”。沙地人的”做人家”已达到很高的境地,是外地人所无法理解的。初来沙地的外地人看到沙地人高大漂亮的房子,都羡慕不已,而发觉沙地人起五更落半夜,“挖开乌珠做到夜”,就望而生畏,感到沙地好是好,就是干活太苦了,他们殊不知沙地的粉墙黛瓦、高楼大厦是沙地人“做人家”的结果。只要你走进沙地,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特征。 沙地人世代省吃俭用,早餐吃的是六谷糊,中餐吃的是麦粞饭,晚餐吃的是稀粥。下雨天不到地里干农活,一日三餐都吃稀粥,有的家庭甚至只吃两餐。“下饭”大都是霉味,如霉菜老头、霉笋、霉千张、霉豆腐,而像霉毛豆和霉苋菜梗则家家都做,是一年四季的长“下饭”。至今萧山沙地人还有做霉味吃霉味的习惯,如果有一天你想换一换口味,想吃一点霉苋菜梗或霉毛豆之类的霉味,那就请你去沙地做客。 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沙地人是很少吃酱油的,而是用自己做的甜酱作为烧菜的佐料,如甜酱炒螺蛳、甜酱蒸茄子、甜酱爆泥鳅、甜酱蒸鸡冠油等等。这主要不是甜酱烧菜味道好,而是为了省钱。 沙地人平时的家庭经济开支都是量入为出,尽可能省吃俭用,将钞票积赚起来,以便日后置家产、建房屋或投入到再生产之中,以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,提高自家的生活质量。 我们常常从“里畈人”那里听到这样的话:“沙地人会做生意”。这话不假,沙地人确有强烈的开拓市场的意识,做生意(经商)做到了天南地北,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。沙地人会经商也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有关。沙地是一块盐碱地,可谓一穷二白,先民生活非常艰苦,他们把家里母鸡刚生下来的蛋拿到附近集市去换盐或针线等,把种植的络麻和棉花、养蚕结出的茧挑到集市卖给那里的麻行、花行和茧行,换回现钱,然后再拿现钱到打铁铺买回铁耙毛刀、扁担畚箕和米面等用品。这样长期的卖出买进的市场交易,萌发了沙地人的市场意识,刺激了沙地人的商业活动。后来沙地人又把蔬菜等农产品运到里畈、山里和城市去出售,在年边沙地人将黄芽韭菜运到城里卖给城里的居民,夏天将冬芥菜、霉干菜、大头菜、榨菜、萝卜干等运往里畈或上山(山区)卖给里畈人和上山人吃,再后来就是沙地人将化纤布推销到西北的西安、新疆及更远的地方,推销到东北的黑龙江及更远的地方,推销到南面的广西、云南及更远的地方。如今萧山沙地的苗木已种进了北京城,绿化美化着伟大祖国的首都,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。 当今沙地人开拓市场已不再单靠“闯江湖”来实现了,而是注重于产品新、质量好、包装精去开拓市场。就农副产品而言,象沙地的老头干菜在城市宾馆饭店很有销路。小坛精包装萝卜干远销东南亚,盐渍胡瓜也畅销海外等等,举不胜举。改革开放后,沙地人自古已有的那种拓展市场的商品经济意识,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,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,得到了发扬光大。 第四课 善抓机遇 善抓机遇就是随机应变和果断决策,沙地文化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。或许是沙地人生 活在钱塘江边,受潮涨潮落的影响,吃尽了坍地毁家流浪的苦头,也可能是受钱塘大潮声的启迪,沙地人的头脑变得灵活了,决策变得果断了。在沙地的潮文化里隐含着善抓机遇的特征。如抢潮头鱼的,人不但要有很强的体力和过人的胆略,还要有善抓机遇的眼力。富丽达纺织有限公司正是在这样的机遇背景下,以“抢上头班车、抢抓潮头鱼、抢开逆水船、抢进快车道”为主要内容的弄潮儿精神应运而生。该公司先后引进意大利SOMET、比利时PICANOL等剑杆和喷气织700余台,以及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的准备、染色后整理设备100余台套,主要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。公司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,成为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,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,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。 第五课 沙地精神 “沙地精神”是萧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,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才出现了许多奇迹。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才出现了沙商足迹遍天下的奇特现象。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才使沙地昔日“潮来水汪汪,潮退白茫茫”的不毛之地一举成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现代化圆区。 沙地人不奢望天上能掉下馅饼,惯于自立自强。找不到国有企业的“铁饭碗:,就办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,自己造一个”泥饭碗“;拿不到国家投资的项目,就寻找市场适销的产品;享受不到计划分配的物资,就走南闯北到处采购。遇到困难,不求别人靠自己。 沙地人宁肯苦干,不愿苦熬,为了创业,他们四处为家,什么苦都能吃,什么脏活、累活都肯干,从事各种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。一大批泥瓦匠,风尘仆仆,从乡村一路砌墙到上海大都市,并在上海开设公司。在大都市林立的楼宇中,有沙地人的汗水。捕鳗苗的沙地人,在涛声依旧的钱塘江畔,风里来,雨里去,与汹涌的潮水比高低、争时间、夺鳗苗。
|
|||
文章录入:admin 责任编辑:admin | |||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|
||||||
| 版权申明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取回密码 | 友情链接 | 用户留言 | 管理登录 | | ||||
|